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热烈祝贺全国数字商贸产教融合发展大会胜利召开!
海澜苏信人才孵化中心
校村、校地共建
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绘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点睛之作”
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精彩案例 > 正文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作品展示:中国强国梦—大数据时代变革

发表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1-10-12 15:25:44 浏览量:

案例名称:中国强国梦—大数据时代变革

负责教师:程燕

 

一、案例背景

该教学内容选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导论》,整体课程分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五大模块,该模块选其中之一:大数据。

 

 

主要介绍了: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带来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变革,并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范围内,世界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发展,纷纷把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以重点推进。企业和学术机构纷纷加大技术、资金和人员投入力度,加强对大数据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期在“第三次信息化浪潮”中占得先机、引领市场。大数据已经不是“镜中花、水中月”,它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正迅速触及社会的每个角落,所到之处,或是颠覆,或是提升,都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大数据实实在在的威力。

★ 大数据概念

★ 大数据的四大特征(重点、难点)

★ 大数据发展历程

★ 三次信息化浪潮

★ 数据产生方式的三次变革

★ 大数据对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

 

教学内容

思政要素切入点

教学方法

 

1.大数据的概念

2.大数据的特征

数据量大(Volume)

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

处理速度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

结合目前的国家事件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进行分析。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依法实施,确保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反映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问题驱动法

 

提出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大数据?”

通过“第七次人口普查”事件,让学生依据大数据的4V特征,让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大数据发展历史

三次信息化浪潮

4.发展技术支撑

5.数据方式产生三阶段

运营式

原创式

感知式

案例:台湾间谍

案例简介:2020年10月国家安全机关组织实施“迅雷-2020”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台湾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破坏活动,破获数百起间谍窃密案件,抓获一批台湾间谍及运用人员,打掉台湾间谍情报机关针对祖国大陆布建的间谍情报网络,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利益。

案例分析

从知识点“原创式”,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是数据的接触者,也是数据的创造者”,从而对于最新的国家安全事件“台湾间谍”,指导学生平时一定在网上发布信息的安全性。

案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亮点”

案例简介:此次普查将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探索使用智能手机采集数据。国家政府采购网显示,腾讯云中标此次普查项目,并将联合企业微信提供技术支持。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安全等核心技术和能力,此次全国人口普查应用了更加智能化、高效率的电子化普查登记方式。

案例分析

从知识点“感知式数据产生方式”,第二次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案例进行解析,加深学生对于案例的印象,提升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度。

 

 

 

 

 

 

6.大数据的意义

社会发展

思维方式

就业市场

人才培养

 

延伸讨论: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意义价值所在?

 

讨论法

第三次通过全国人口普查案例分析大数据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让学生从大数据角度深入理解国家政策、方针、措施的制订意图。

案例:揭秘我国最著名的“泄密照片” 案例简介:

1964年《中国画报》封面刊出的一张照片。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在他身后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日本情报专家据此解开了大庆油田的秘密。

案例分析

从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据信息的价值性,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中一定要具有“数据思维意识”,同时从素材本身让学生“隐性”认识到百年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王进喜人物。

 

三、教学成效与反思

思政教育的评价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最终的教学评价要贯穿始终,即使这种思政教育是隐性的,需要通过长期考量才能看出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评估中还是需要进行某些程度的量化考核,通过课堂现场讨论以及课后任务反馈中能够看出学生建立了“我是数据的制造者”的意识,这点和模块设计的思政育人目标符合。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让学生要潜移默化去自动接受,思想上有认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正确的行为。在该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布置任务,获知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中对两个班级实施差异化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一个班级实施课程思政,另一个班级未实施课程思政,通过教学实施后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布置同样的内容,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可以看出两个班级作业反馈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作业反馈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班级学生在作业反馈中体现“课程思政”的占比明显比未实施“课程思政”的班级高7倍。同时,在实施“课程思政”的班级学生作业反馈中有“人口普查”、“遵纪守法”“爱国”等字眼,明显看出学生上课效率较高,对上课内容易于接受。

——未实施“课程思政”的班级学生反馈,如下:

 

 

从以上学生作业反馈,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知识点内容,但是没有实质性的思想认知反馈。

——实施“课程思政”班级学生作业反馈,如下:

 

 

从以上学生作业反馈,可以看到“普查”“正能量传播者和制造者”的字眼,可以有效看出学生对课程思政案例的内容有清晰的记忆,同时也有正确的“法治”“爱国”的思想观,这和教学设计的思政目标是一致的。

综合教学评估,本次的课程思政实施是有效的,达到了知识传授和育人的教学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是高校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将思政之“盐”溶入课程之“汤”,进行创新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人的体会有以下三点。

1.思政案例一定要精准结合知识点

课程思政要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因此,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在授课方法上要采用一种精细的、浸润式的隐性教育,而不是粗放的、漫灌式的显性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坚守“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情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润物无声、化育无形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专业教师在思政案例选择上要结合课程思政点精心设计,精准对接。在以上案例选择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最新的国家事件,而且在教学实施中能够贯穿课程四个知识点,案例选择要精准,不求量多,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盲目思政。同时“2020台湾间谍”事件也是最新的国家事件,能够提升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 “王进喜照片泄密”案例对于90后的大学生比较陌生,这个案例在选择上也是考虑这个人物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时代地位的(他是中国百年十大人物之一),你要说清楚这个事件,必须先要阐述这个人物的时代背景,这张照片在教学中展示时,学生有的说是“焦裕禄”,有说是“雷锋”的,在选择这个案例时,教师是结合学生的时代背景“短板”和专业特点精心选择的这个案例,能够一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分析这张“铁人”照片的商业价值,然后抽茧剥丝娓娓道来,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

2.课后教学反馈一定要结合思政点

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除了教学准备、教师实施教师必须要花费功夫,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同样非常关键和重要,课程思政不能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本次课程就采用“线上”布置任务的方法,在任务中结合上课的“思政”点,让学生进行“思政”输出,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实施“课程思政”的班级学生任务反馈来看,达到思政目标。同时教师很欣喜地看到学生任务反馈出现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字眼,而且能够从自身出发进行思考,应该实施此次课程思政是非常成功和有效的。

3.课程思政一定要常态化

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是细水长流的事情,不能就某一次课实施课程思政,要从整个课程体系中建立从一而终的“课程思政”实施途径,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即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做好规划,才能真正实现一种“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本专业课的特点,系统的拟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使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水乳交融,立德树人,培养出具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专业人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