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院系风采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院系风采 > 正文

建筑工程学院 “探寻华夏建筑瑰宝,留住无锡城市记忆”

发布日期:2018-09-0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点击:

无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受地方历史文化影响,无锡的传统建筑也独具地方特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锡城古建,传承历史文化,“探寻华夏建筑瑰宝,留住无锡城市记忆”实践团对无锡传统建筑遗产展开了研究。通过对传统建筑风貌进行梳理,为了解无锡传统建筑打开了一扇窗。

无锡传统建筑的平面组合

截至2018年6月,无锡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1处,集中分布在大运河沿线以及无锡四个主要的历史街区,即惠山古镇历史街区,清明桥历史街区,荣巷历史街区,小娄巷历史街区。

无锡传统建筑群的布局特色

1. 借景生色。如惠山上的祠堂大多因地制宜,利用锡、惠两山景色。锡山的龙光塔也成为了惠山祠堂群借景对象和构图中心。同时,以“天下第二泉”为首的众多泉流被引入而贯穿多座祠堂,形成了无锡祠堂群特有的景观。

2. 以西聚财。无锡聚落选址遵循以西聚财的风水原则。荣巷的祭祀建筑在聚落中呈现出特有的风水格局,上、中、下荣的支祠和祖坟沿荣巷街布局,而宗祠则在西南端维护着族人西端的“财口”和南端的“水口”。

3. 水弄堂。无锡人以前称大运河为塘河。因为以前河岸上都有塘路,既是船夫的纤道,又是驿马用的驿道,也是城外百姓沿运河上城的大道。到了现代,尽管塘河塘路的原本功能逐渐消失,其富有特色的街巷空间形态却被保留下来,被人称作水弄堂。

无锡传统院落特色

1. 斜屋聚财。无锡的院落平面呈特殊的“菱形”。无锡传统建筑的选址遵循风水的原则,一般民居讲究平面四周端正整齐,不偏不倚无尖角,但在无锡却认为“斜房可以聚财富“,所以从工、经商者常将房屋做成“菱形平面“,招财进宅。这种菱形住宅的建筑轴线与主题建筑形成非垂直的关系,而是形成一定的夹角,一般在1.5度~3.5度之间。

2. 蟹眼天井。蟹眼天井为无锡特色的天井。蟹眼天井常布局在书房窗户前或走廊两侧,被矮墙隔断,人不能进入。

无锡传统建筑的空间组合特色

1. 备弄。备弄是环太湖流域乡土民居独特的交通通道,是建筑内部的重要联系交通方式。备弄不仅解决了大型庭院民居的交通问题,还体现中国传统封建礼制。备弄一般是妇女仆婢的通道,是为了避开主人与男宾之道。

转盘楼。转盘楼与苏常两地的走马楼高度相似,却是无锡较为代表的一种平面组合形式。转盘楼形似转盘,走廊连通一进院落的各个立面,人可以通过二层走廊通往各处建筑。由前后两楼组成,左右两侧一般设置楼梯连接一二层。中间有院落或者天井,四面围合。建筑的入口、窗户均面向院内。无锡的转盘楼遗存丰富,薛福成住宅的转盘楼最具特色,共有十一开间,上下两层。

② 探 寻 锡 城 古 迹

一幢幢古建筑、一条条特色街区、一座座古镇,都是无锡历史记忆的珍贵印记。经历了岁月与风雨,那些古老的建筑是否依旧安好?带着这样的疑问,带着对古建筑保护的一份责任担当,“探寻华夏建筑瑰宝,留住无锡城市记忆”实践团踏上了保护锡城古建的探索旅程。

出发前,除了查阅大量的古建保护相关资料外,队员们还围绕惠山古镇、荣巷古镇的文明规划建设采访了古镇上的游客、店家、居民和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调研报告及后期数据采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察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无锡的部分古建筑除了自然和历史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外,还有因保护意识薄弱而造成的人为损害,有的甚至处于“被遗弃”的状态。以荣巷古镇为例,作为见证中国民族工商业滥觞的地方,其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群落在整个中国也不多见。但老街虽然民国风貌犹存,原有的建筑风貌却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严重老化。还有居民因需要更换住房而搬出老房,不愿花费财力与精力对老宅进行修缮,导致部分老宅受损程度进一步加深。

同时,队员们也仔细对比了政府规划前后的历史变迁,确实感受到了古建筑修缮规划为古街带来的经济效益。但现阶段仍存在着污水排放不力、交通拥堵等问题。

随后,队员们又采访了无锡市政设计院专家及相关老师。专家表示,为了保护古建筑原貌,通过扩建街道、改用大型排污管道等工程手段是不现实的,污水排放问题可以通过周边大街道的大污水排放管道引出支管道进入古建的排水系统,以此做成地下管网,缓解地下排水压力。

经过连续几天的走访调查,实践队员们将所见所闻所知加以整理汇总,形成了“无锡古建筑保护现状调研报告”,希望为保护古文化,传承古镇文明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实践队队长游树青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想通过我们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让“保护传统古街建筑、传承古街文明文化”的理念传播得更广更远,让更多市民自觉投入到历史文化保护中来,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力量。”

③ 采 集 数 据 篇

经过前期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及实地调研,7月14日-7月19日,探寻华夏建筑瑰宝,留住无锡城市记忆”实践团分别到惠山古镇、清明桥、荣巷、小娄巷等四大历史街区及东林书院、华藏寺等地采集数据。

前期准备

出发前,葛仁华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讲解数据采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出发

第一站,实践团来到了华藏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即公元1154年,高宗皇帝将太师张俊赐葬于青山,赐名“华藏褒忠显亲禅寺”,称为青山寺。为了避免与河埒口青山湾的青山寺混淆,便将这青山寺改名为华藏寺。经过跟工作人员的简单沟通咨询后,我们来到寺内一幢古建筑后,开始现场勘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现实古建筑群进行数据扫描,并联系古建管理部门,获取相关历史档案资料。

过程

接下来的几天,实践团分别到惠山古镇等地,按照之前选定的古建筑,开展数据采集和资料收集工作。

后期

最后,实践团将会把采集到的数据资料整合到一起,在葛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数据拼接、数据处理、制作数字线画图,最终完成古建筑的逆向三维建模,再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古建筑保护措施。

④ 实践团完成古建筑逆向三维建模

经过前期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实地调研及数据采集,7月20日-27日,“探寻华夏建筑瑰宝,留住无锡城市记忆”实践团利用前期采集到的华藏寺点云数据及资料,在葛仁华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古建筑数字化复原的技术路径,分步骤地完成了古建点云数据的拼接、点云数据的处理、利用点云数据制作生成建筑施工图纸(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最后基于建筑施工图纸逆向建立华藏寺的三维仿真模型。

后期,实践团将继续整合在惠山古镇、荣巷街区等地采集的数据,完成相应古建筑的逆向三维建模,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古建筑保护措施。

Baidu
sogou